杏花楼介绍

杏花楼粽子必用海门的特级大红袍,莲芸一律用湖上海心湘莲,椰蓉来自海南的特级椰丝,五仁中的榄仁来自上海西山,杏仁来自新疆北山,核桃则用云南头箩核桃,其用料十分考究。精细的制作工艺,是杏花楼粽子成功的最大奥秘。


端午节文化

端午节又称月夕、秋节、仲秋节、八月节、八月会、追月节、玩月节、拜月节、女儿节或团圆节,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东亚诸国中的传统文化节日,时在农历八月十五;因其恰值三秋之半,故名,也有些地方将端午节定在八月十六.

联系我们

团购电话:021-59555302

QQ客服: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( 258301013)

老上海人过节日

 

 

  朋友圈里流传着的“1982年春节定量商品供应目录”“虞山镇七九年春节物资供应安排表”两份泛黄的影印件,打开了人们的记忆闸门。一些老上海蓦然意识到,那些“茴香投放了一百五十担,高脚酱油碟列入供应计划”成为头条新闻的日子,已经离我们如此遥远了。

  熙熙攘攘的城隍庙,一直是上海人过春节爱去的地方。兜兜小商品市场,尝尝地道的本帮小吃,再走走九曲桥,讨个“一年烦恼都扫光”的好彩头。这样老少皆宜、雅俗共赏的过年传统,或许正是应了那句:节日的意义就是集体幸福感。

  腊月廿五,相传是诸神下界之日。按传统,各家各户里里外外掸尘扫除一年的积灰,清理平时乱堆的杂物等,并在门上户首、楼上楼下张贴春联、年画。上海人非常喜欢吃毛蚶,用得最多的调料是红乳腐卤和姜末拌醋,红乳腐卤里要加少许糖,而醋里,则要有少许酱油,味道煞是鲜美。但是前些年因为吃毛蚶而引起甲肝,有关部门明令禁止贩卖毛蚶了,让不少食客唏嘘不已。其实,上海也一直有毛蚶在卖,菜市场里,毛蚶常常躲在案板之下,那些是只卖给熟人的东西,只是来路不正,也不能保证供应。

  其实是在“忙吃”。在相当长一段岁月里,小心翼翼揣着只有过年才下发的节日专用票证,一早起来去菜市场排队购买平日里难得见到的冰冻带鱼、冰冻黄鱼或是黑木耳、金针菜,是一家老小齐上阵的“年底冲刺”。大世界,对老上海人而言,也是过年必去的游乐场所。进门的哈哈镜,曾经轰动一时。一踏进门就可以开怀大笑,这样的好心情的确是春节里的大礼。

  再往里走,各色杂技、各地戏曲汇聚一堂,买一张门票就可以统统看全。上海是个移民城市,每个地方的人来到上海,都会把乡音带到这里,大世界里的欢声笑语,不仅烘托出浓浓的新春气氛,更将海纳百川的精神展露无余。

  放爆仗是上海人送旧迎新最闹猛的节目。正月初一零点前,许许多多寻常百姓、商家便抢先燃放一串串鞭炮和各式各样的高升。到了正月初一零点,爆仗轰响声遍及全市,形成最高潮。正月初五,为财神诞辰,不过迎财神的主要是生意人。大至身价上亿的企业家,小至卖豆浆、油条、大饼的夫妻老婆店,都会恭恭敬敬迎财神祈盼给自己带来财运。初五子时,爆竹声此起彼伏。

  改革开放前,全国各地商品短缺、计划供应的情况差不多。上世纪80年代初,上海各种票证起码有100多种,到过年,还会下发节日专用票证。记者查阅上海档案馆官方网站发现,整个计划经济时代,上海共出现过200多种各类票证。

  “那时候,票证有大户、小户的区别,5口人以上是大户,定量大约差30%;我还记得那时外地同志来上海,若要呆上一段时间,得办理临时户口,随身带的全国粮票可到粮管所调换等量的上海粮票,再加半斤油票;购粮证和粮票是比性命还重要的东西,买一份豆浆除了要4分钱,还得给半两粮票。”

  有票证,只是说明你有“粮油关系”,是吃商品粮的“城里人”。要把票证上的“鸡鸭鱼肉蛋”变为实实在在的“腹中物”,排队是最关键的一环。“与平时排队也买不到啥好东西的情况相比,春节市场供应较平时丰富,上海又会根据不同的采购情况,增加供应绿豆、赤豆、糯米、年糕、金针菜、黑木耳等平日少见的东西。但要买得到,必须得起早,甚至半夜二三点钟就呆在那儿。花鲢、青鱼这种‘花色鱼’更是要趁早,去晚了就只有细细的带鱼,说不定还是咸的。”

  排队辛苦,对于如今已经“奔五”的市商务委商贸处胡清颀来说,仍记忆犹新,“我儿时最深刻的记忆就是春节前天蒙蒙亮在菜市场排队,差不多轮到时,爸爸或妈妈却迟迟不来,我一边央求叔叔阿姨让我后退几位(保留名额),一边急得大哭。”胡清颀其实不知道,对于爸爸妈妈来说,那时候的焦虑远远超过他:在没有手机、微信的情况下,如果有二三个孩子一起上阵,父母必须得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排队动向。更令父母担忧的是,眼巴巴排了一个多小时的队,差不多轮到时,营业员解下围裙大声说:“后面不要排了,么事(商品)卖光了!”

  到了上世纪90年代,上海人过年的娱乐休闲项目也逐渐多了起来,从唱卡拉OK、到看时装表演,一向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上海人,用更多元的方式,度过中国人的传统节日。进入新世纪后,因为春节有了长假,腰包越来越鼓的上海人,开始选择旅游过大年。从最早的国内游,到新马泰、日韩游,甚至更远的欧美游,原先只是在画册、影视作品中看到过的异国风情,如今都能身临其境感受。而在全球各大旅游城市中,不时响起的上海话,也成了当地的一道新风景。

  在上海音像资料馆研究馆员张景岳看来,城隍庙永远是上海人春节去的首选,就是上海人不忘自己的根,然后现在又掀起了到国外去旅游,要开拓眼界,要海纳百川。这就是上海人最大的两个特色,既保留了自己的民族性,又有广泛的国际性。

  
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xinghualou.me/xishu/wenhua009.html 发稿时间 2018-8-4

 

相关新闻